来源:【淮安日报】


奔跑在“复兴之路”上,“淮安奇迹”接二连三——
2021年至2023年,淮安创造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7.1%的奇迹,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首破5000亿元大关。2024年,奇迹再度上演,战果分外亮眼,淮安凭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的增幅,不仅在经济大省江苏独占鳌头,更领跑长三角。

奇迹何来?来自“攀高比强、跨越赶超”的雄心与壮志,在挑战中寻光,在困难中破壁,在磨砺中蝶变。
奇迹何来?来自“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的理念与导向,靠项目“顶天立地”,用环境“亲商厚商”,以实干“挑起大梁”。
事实上,除此以外,当人们深入淮安经济发展的肌理便不难发现,在“复兴之路”增速领跑的背后,根植淮安大地千百年之久的“城市基因”,犹如一道“隐形密码”,在今天的淮安生发出刚劲的支点力量。
这个“隐形密码”,就是枢纽的担当。
枢纽:强筋健骨的“隐形动脉”
历史的跨度,漫长超乎想象。
自清末告别“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荣光,淮安交通再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已是1992年。彼时,淮安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宁连一级公路“马武段”(马坝至武墩)正式通车。
这条连接南京和苏北地区的“大动脉”,如同一根钢针,刺破苏北腹地的“封闭茧房”。以马坝镇为例,得益于交通之便,其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一举从农业镇发展成为淮安闻名的工业强镇,生动演绎了“路即生产力”的原始法则。
破土而出,拔节生长。此后30年,淮安交通加速裂变:1997年,沂淮江高速公路开始铺筑;2002年,宿淮、淮盐、宁淮三条高速公路同时开工建设;2008年,宁宿徐高速公路盱眙南段建成;2013年,金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一条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加速延伸,让淮安从苏北腹地“破圈”,成为淮安串联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重要跳板。
将视角拉远,从连通全国的角度来说,高铁的意义更加非凡。2020年12月11日,连淮扬镇铁路淮安至镇江段正式通车,这条被誉为“江苏脊梁”的高铁线,赋予淮安高铁时代更多现实意义——从此,往南京、上海再也不需要从徐州东站中转,淮安真正实现铁路网的南北贯通。

打通南北动脉,插上腾飞翅膀。2010年,淮安涟水机场建成通航,实现淮安人的“飞天梦”。在长三角机场群,淮安区位优势得天独厚,1.5小时航程可覆盖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联通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广大区域。正因如此,淮安有了打造“中国孟菲斯”的底气。2017年,淮安涟水机场成功迈过百万旅客吞吐量门槛;2021年,货邮吞吐量跻身全国50强,成为重要“空中桥梁”。
水运则续写基因记忆。随着盐河航道、淮河出海航道、京杭运河等航道整治加快推进,淮安已由“运河经济”转向“海河经济”,目前拥有航道73条、码头94座、泊位367个,2035年成为全国内河航运中心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空、铁、水、公,这些“隐形基建”润物无声,久久为功,如同地下根系,默默滋养着经济枝繁叶茂。
枢纽:化积清淤的“关键穴位”
一艘艘货轮一字排开,色彩各异的集装箱从这里被运往世界各地……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运河,淮安港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这里,龙门吊如机械巨人,货轮与列车接力奔跑,将“淮安制造”嵌入全球产业链齿轮。
2023年5月,“淮安港—上海港”海铁联运班列定班正式启动运营,标志着淮安港海铁联运进入新阶段。班列由淮安直达上海芦潮中心站、对接上海洋山港,将淮安及周边地区外贸货物通过上海港运往全球。班列铁路运输时效快,可为相关生产企业降低25%的物流运输成本。

“以前‘货等车’,如今‘车等货’。”市交投集团(市交通集团)港口物流集团公司铁路板块总经理刘清介绍,2024年4月、6月,淮安港至上海港、宁波港2条海铁联运线路相继经由沪苏通大桥过长江,在途时间缩短近一半,同年10月,实现海铁班列天天班运营,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如今,淮安港已先后与上海、连云港、济宁等海港以及数十家沿江(长江)港口、沿河(运河、淮河、盐河)港口达成互联互通,成为江苏内河规模、自动化程度领先的集装箱码头。2024年,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57.2万标箱,同比增长近12%,连续16年位居全省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第一。
航运是中心,路运是标配。233国道旁,淮安传化公路港内,一辆辆大货车川流不息,满载货物发往全国各地。“位置好,路也好。”淮安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淮安地处苏北几何中心位置,对物流企业来说,这样的城市是“兵家必争之地”。
地尽其利,物畅其流。近年来,淮安建成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淮安新港物流园、淮安空港物流园等一批投资多元、功能集成、资源集聚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随着“一龙头十园区九结点”矩阵成型,淮安物流已深度辐射长三角北部。
枢纽:如鱼得水的“双向奔赴”
更直观的竞争力,藏在企业的“成本账本”里。
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选址堪称教科书案例。作为投资202亿元的“巨无霸”项目,其物流布局效率达到了极致:原料靠货船运输,经盐河抵达码头,直接吊运至车间。公司码头项目负责人李亚平算了一笔账,走陆路运输成本100多元/吨,走水运20多元/吨,以年产能80万吨计,一年仅运输费用可节省数千万元。

独具慧眼的何止中天钢铁。从高空俯瞰,淮钢、井神盐化、清江石化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均沿河而兴,形成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沿河产业群(带),其中,仅盐河沿线便吸引企业57家,包括中天钢铁、巨石玻纤新材料、捷泰新能源等百亿级企业4家。“黄金水道”筑巢引凤作用持续彰显,“以港聚产、以产兴城”的链式反应正加速催化。
拼经济如战沙场,当“短兵相接”的“显性竞争”渐趋同质化,淮安历经多年,苦练内力,压缩物流成本,提升区位价值,终成为制胜的“秘钥”。城市“不争而争”,企业“不招自来”,恰恰是经济发展丰产丰收的底层逻辑。
2024年9月,省委明确提出,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这是继确立打造“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后,淮安获得的又一项重大政策支持。
从“漕运帆影”到“公铁水空”。百年发展巨变已经印证:城市的命运,往往系于那些“看不见的路”。如今,当道路四通、枢纽重塑,淮安在高质量发展的长跑中跑出惊人“加速度”。而深藏背后的是,那久久为功、厚积薄发的枢纽之力。
淮安融媒记者:王舒 卫俊良 王昊
通讯员:王晓晴 王晨晨 吕双 谢春阳 刘须连
本文来自【淮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