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结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平台53家,获评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821人。
夯实培训基础,让技能人才长本事、有舞台。一方面,促进人岗适配。创新实施“工学一体技工培育项目”,搭建“培训机构列单、企业选单、政府买单”和“院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训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3+3”工学一体培训模式,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群体技能培训16.22万人次,其中,为企业从业人员培训2.73万人次。制定《威海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每年举办市级技能竞赛30余场,以赛促学,以赛强技。另一方面,加快技工教育发展。全市现有技工院校8所,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职业、新业态,开设了10个大类、32个专业,3家技工院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院校两次被人社部确定为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30个,为威海市企业稳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
拓宽评价通道,让技能人才有奔头、增干劲。一方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把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全市自主评价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达到315家,累计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9万本。另一方面,深化高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贯通互评”,目前已经扩大到农业、工艺美术、技工院校等8个职称系列,共有41名技能人才获得相应领域职称。
聚焦激励保障,让技能人才有获得感、得实惠。在政策激励方面,出台《加强新时代威海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条措施》,给予中华技能大奖等高技能领军人才最高20万元奖励,给予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最高50万元奖励。在服务保障方面,为符合条件的100多名高技能人才,发放威海“英才卡”,高技能人才持卡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30项绿色通道服务,服务数量和内容在全省均处于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