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张万青 王宗显
4月21日,南阳市镇平县袁营村迎来一场及时春雨。看着这场及时雨,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坤泽长舒了一口气表示,此前为应对干旱,该村已在赵丽合作社小麦种植基地完成机井建设,确保应急灌溉能力。
“宁可备而不用,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王坤泽感慨地说道。他深知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水源保障至关重要。
“这场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但因为下的比较急,加上时间也不算长,土地墒情仍显不足。”赵丽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波说。

据了解,作为镇平县规模化种植的标杆,赵丽合作社早在3月初便启动“墒情保卫战”。在该县农业农机农技等部门的指导和村“两委”的支持下,合作社将千亩土地划分为30余个网格化监测单元,每个单元布设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传输墒情数据至智慧农业平台。“过去看天浇水,现在靠数据说话。”姜波展示手机上的监测系统,当土壤含水量低于55%的黄色预警线时,系统自动触发灌溉指令,移动式水肥一体机立即投入作业。
而在该镇姜老庄村的丽东循环农业合作社,同样上演着一场与旱情抗争的战斗。该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多来自向寨、姜老庄、刘营等观赏鱼养殖专业村,也基本上是塘边地,三四月恰逢鱼塘清淤换水,养殖尾水经沉淀池处理后,氮磷含量正好满足小麦拔节期需求。这种“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模式,不仅让1000余亩麦田用上“生态水”,更实现了水体循环利用。丽东循环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翟玉东介绍道:“今年合作社种植面积接近2000亩,还托管了邻里的1000多亩土地。目前,浇水抗旱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这场抗旱保墒的战役中,镇平县充分展现了各方协同合作、科学应对的积极态度。县农业农机农技部门发挥专业优势,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持。镇党委和村支部积极协调资源,为抗旱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合作社自身也不断创新方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全力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抗旱保粮不仅关系着农民的钱袋子,更是端牢中国饭碗的责任。该镇党委书记王锋表示,虽然旱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通过将“墒情地图”与“水源动力图”叠加分析,科学制定了一村一策的灌溉方案,确保了关键时刻手中有水、心中不慌,也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