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汪厚庭)暮春时节,在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的水田里,水波轻漾,几只朱鹮舒展粉红色羽翼,在田间悠然踱步觅食。不远处,村民们正忙着加固田坝、疏通沟渠,为新一季插秧做准备。人与朱鹮共享农田的场景,成为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

生态优先,朱鹮“定居”背后的立体保护网。草池湾的朱鹮种群已在此栖息十余年。当地政府自2021年启动“朱鹮小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以来,国网石泉县供电公司深度参与生态电网建设,实施“线杆入地”工程,累计改造稻田周边架空线路1.2公里。同时,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稻田有机种植等举措,村内稻田采取“留白”管理,不施化肥农药,既保障粮食有机品质,又为朱鹮提供充足的泥鳅、黄鳝等食物来源。为朱鹮打造了安全觅食与栖息的生态环境。这里的朱鹮数量从最初零星几只增至47只。村民依托改造后的青年旅社、咖啡厅参与乡村旅游,实现了在家门口创收。生态与旅游,让这个曾因劳动力外流而凋敝的小山村焕发活力。

电力护航,绝缘改造守护“吉祥鸟”。为保障朱鹮栖息安全,国网石泉县供电公司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对区域内电力设施开展专项升级。针对朱鹮活动频繁区域,将原有架空线路迁改至远离稻田的路径,并对周边线路加装绝缘护罩,消除鸟类触电风险。同时,通过安装驱鸟器、占位器等“柔性”措施,引导鸟类远离高危区域,实现电网运行与生态保护“零冲突”。

“朱鹮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电力设施改造既是对鸟类的保护,也是对村民用电安全的负责。”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监测线路周边生态,动态优化防护方案。
共生共荣,生态旅游激活乡村新动能。依托朱鹮资源,草池湾打造了研学游、生态游等特色品牌。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文创产品达10余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民宿经营等途径增收。
夕阳西下,朱鹮群掠过金黄的油菜花田,村民的笑语与鸟鸣交织成曲。在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上,“朱鹮小村”正书写着绿色发展的生动篇章。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