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4月17日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首次确认深圳存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花榈木的野生种群,为滨海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何春梅介绍,2022年1月,该团队首次在深圳大鹏半岛坝光银叶树湿地园发现疑似花榈木的豆科红豆属植物种群。经过科研团队持续3年的监测,终于在2025年3月监测时成功采集到该种植物成熟荚果及种子标本,并通过形态学比对,确定其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花榈木。

花榈木种子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供图
此次在深圳发现的花榈木野生种群共有10株,其中胸径超过10厘米的成年植株有3株,最大一株胸径达16.2厘米,高约6米。其余7株为幼年植株,胸径在0.4-8.2厘米不等。“相较于内陆种群,该种群呈现显著滨海适应特征,如植株叶片更为短狭,叶背绒毛密度更稀疏。现场同时发现了自然萌发的少量幼苗,证实该物种在深圳具备完整生活史。”何春梅说。
花榈木,又名花梨木、红豆树等,为豆科红豆属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越南、泰国也有分布。其在广东省内呈点状零星分布,种群严重片段化,数量非常稀少,成熟个体数小于250株,一个居群往往不足10株,且多数居群未发现结实植株。其种子自然萌发率低,人为破坏严重,野生种群资源较少,是我国珍稀濒危树种、国家重点储备林资源树种。研究人员拟在深圳花榈木野生种群分布地建立永久监测样地,系统开展多项基础研究,制定立体保护方案。
据悉,下一步,研究人员拟在深圳花榈木野生种群分布地建立永久监测样地,系统开展微生境因子动态监测、传粉机制解析及遗传多样性评估等基础研究,同时制定涵盖生境修复、种群扩繁和生态廊道建设的立体保护方案,以科学支撑这一物种在滨海生态系统中的有效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