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机飞行的原理是什么?”在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一年级“创意飞行器”的课堂上,学生桑田雨用Pad提出问题,立刻收到了即时的回复:“飞机飞行的原理主要基于四个力的相互作用:升力、重力、推力和阻力。这些力共同作用,使得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
在同济一附中崭新的AI+深度学习馆里,同济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的博士生汪成和学校的科技总辅导员、通用技术老师李蓉芳一同执教的选修课正在进行。和以往课程有所不同,今天的课堂,多了一位“新朋友”:学校校级数字基座首次接入DeepSeek,让AI成为课堂的新“助教”,不仅有问必答,而且能快速计算实验数据并给出修改意见,帮助课堂实现了“质的飞跃”。

AI成新“助教”,实验效率大幅提高
“创意飞行器”是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跟同济大学合作开发的一门选修课。课程进行到第七节,汪成带领着学生们,分成两组,用90分钟的时间完成动力系统实验和飞机翼形的气动实验,由此来为即将设计的飞机选择动力系统和飞机翼形。


本学期,学校完成了基于DeepSeek大模型科学教育场景的智能体搭建,通过校级基座数据的深度对接,开创了AI技术赋能学生科学素养评估的实践范式。利用DeepSeek大模型搭建智能助手,与学校“AI+深度学习馆”中的学习平台对接,促使学校能够针对学生实验探索与课题研究的行为表现进行精准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线下的“AI+深度学习馆”和线上的“深度学习平台”中实现自主性、探究式、项目化的学习。
从本学期开始,同济一附中将人工智能与校本课程深度融合,以深度学习馆为开放式实验场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在飞机课程中,学生通过虚拟飞行模拟和智能数据分析,深入了解飞行原理和航空知识。
“使用DeepSeek辅助后,学生能将实验中的数据及时发送给系统,即刻就能获取各项参数以及修改建议。”课程老师汪成说,和以往的实验方式不同,有了AI的帮助后,做实验的效率有了大幅提高,“比如,以往我们会给实验拍摄视频,然后导入电脑,每3秒钟一停顿,然后记录在表格里,再根据表格画出折像图,一次实验能采集50组左右的数据。而今天,我们用5个角度采集2种翼形的实验数据,有了Deepseek就不再需要人工来记录实验数据画表格,系统自动生成数据,一次可以采集500多组。”汪成说,“实验效率得到了‘指数级’的提升。”

记者在现场看到,实验完毕,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表格即刻就在教室的大屏幕上显示,老师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讲评,直观而高效。
人机“双向互动”展现学习新样态
作为区校两级数字基座的试点校,同济一附中在“AI+科学教育”已经有了很多探索。学校打破各应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互融互通,挖掘数据价值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如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学习空间、生成式大模型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也成为了学校在新一轮数智化转型中的探索新方向。
在学校科技总辅导员李蓉芳看来,这样由AI辅助的课堂,除了效率提升外,更能关注到更多个体。

“这样一堂飞行器选修课,涉及许多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高深的。如果在以往,教师可能会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解释各类词汇,但有了AI之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对Deepseek提问,并且得到准确的回答。”李蓉芳说,此外,在实验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提出个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能够通过人工智能得到相应的解答。
“这种个性化选择又体现在整个课程中。比如我们这样的‘创意飞行器’选修课,最终是需要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来设计一架飞行器。对于我们的课程安排而言,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完成设计,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但有了AI助力之后,上课效率大大提升,我们也将把更多的设计自主权还给学生,”汪成说,过去只能选择固定的动力系统进行实验,在AI的赋能下,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动力系统,完成自由度更高的设计,以此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

据了解,AI除了走进课堂之外,也成了老师们的评价新“助手”。同济一附中课程教学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张晶介绍说,学校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研发了科学素养大模型,这个大模型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维度,引入教育人工智能体深度分析数据。这些分析数据可以构建综合画像,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记录全程轨迹,揭示学生们在STEM课程学习中的成效,构建优势劣势分析矩阵以调整教学策略,助力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精准、高效。同时,还将构建优势劣势分析矩阵以调整教学策略,为STEM课程备课提供参考,助力教师优化教学。
原标题:《当DeepSeek链接杨浦高中的创新实验室,“指数级”变化让人惊叹》
栏目主编:徐瑞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