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地名由来】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县城建于今凤城。因县地处黄海之北,所谓"山南水北谓之阳",故名"海阳"。
据《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阳,故名。"
海阳市,隶属于。位于东南部,烟台市境南部,东邻、,西接,北连,南濒,西南隔丁字湾与相望。总面积1886.84平方千米。
【寻欢海阳】
《中国的"阳"字辈城市》
中国地名带"阳"字的很多,所谓山南水北谓之阳,所以一般是以靠近名山大川而得名。像海阳以大海之北而命名的在国内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首先说靠近大河的"阳"字辈地名。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四渎——江河淮济,在中国历史上均可找出代表性的城市。长江有江阳(四川);黄河有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淮河有淮阳(隶属于河南省周口市),济水则有济阳(隶属于山东济南市)。
有意思的济阳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还有一个济阳,乃是乡镇,得名与济水无关,因当地的一条济溪而得名。
除了四渎以外,比较有名的河流也造就了不少带"阳"字辈的城市。泾渭分明的两条河流分别有泾阳(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和渭阳(渭阳县初次设立于唐垂拱三年,今属于湖南省凤凰县西南,黄丝桥古城,属锦州。五代之后,渭阳县废止);山西汾河则造就了汾阳;古沈水则造就了沈阳;洛水则有洛阳……
相比水北而言,山南的城市也有不少。
四川绵阳因绵山之南而得名;贵阳则因贵山之阳得名;安徽凤阳因处在凤凰山之南而得名;合肥庐阳则是庐山之南,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鼎鼎大名的岳阳楼也使岳阳名闻天下,岳阳这个名字明显是山岳之南,有意思的是岳阳的"岳"究竟指哪座山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但是岳阳这个名字本来却归山西的一个县城所有。山西岳阳县因位于太岳山之南,故而得名岳阳。山西岳阳县正式命名是在隋大业二年(606年),系将原安泽县更名为岳阳县,治所在今山西古县的岳阳镇。此后,山西岳阳县曾在元朝初期更名为冀氏县,但后又改回叫岳阳县,一直到民国初年。1914年6月,山西省政府奉总统令将岳阳县改名为安泽县(治今古县岳阳镇),原因是它和湖南省岳阳县重名;1937年,安泽县划归山西省第三行政区管辖。
咸阳是山南水北城市中最有个性的一个,因为这所城市既在山南,又在水北。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
还有一些城市在某个知名城市或者独特地理标志的南面,也纳入了"阳"字辈的范畴。譬如山东青岛的城阳区,是因位于古代不其城之南而得名。
想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四渎都有"阳"字辈城市对应,那么五岳是不是也有城市可以对应呢?
五岳分别是中岳(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岳(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嵩山的嵩阳是有地理概念的,但却没有特定的城市。嵩山之南有嵩阳寺,北魏太和年间建,初名嵩阳寺。唐改名嵩阳观,宋改名天封观,元改名嵩阳宫。宫前有唐徐浩书《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石刻,境内有古柏三株,传为汉武帝登嵩山时所封。还有嵩阳书院,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泰山的泰阳是不存在的,这让五岳之首有些不好意思,泰山脚下的城市叫做泰安,确实在泰山之南,但却没有按照常例叫做泰山,却成了"安"字辈的城市。考虑到泰山的特殊地位,加上泰阳和至高无上的"太阳"谐音,可能这也是泰阳无法出现的原因。
华山的华阳也是古代的地理概念,华阳为西周时期封国华国的都城,今华阳故城;又指华山之南的广大区域,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一带。通常指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
衡山的衡阳是现在真实存在的城市,衡阳,湖南省地级市之一。位于中国南部,湖南省中南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 ,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湘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五岳之中,衡山应该算是最有面子的了。
恒山的恒阳连地理概念都算不上,是五岳中最没存在感的了。
从四渎五岳的"阳"字辈城市可以看出,古人对河流的感情胜过对山峦的感情,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了。
【历史沿革】
西周属莱国。东周属齐国。秦代属齐郡腄县。西汉属青州琅琊郡长广县、东莱郡昌阳县,长广县治设于今发城,昌阳县治设于今庶村。东汉属青州长广郡长广县、东莱郡昌阳县。建安五年(200年),置长广郡,郡治设于今发城。魏、晋属青州长广郡长广县、东莱郡昌阳县。南北朝时期,东魏属光州东牟郡观阳县、东莱郡昌阳县,兴和年间(539—542年),置观阳,治所设于今发城;北齐属光州长广郡文登县、东莱郡昌阳县。隋代属青州牟州观阳县、东莱郡文登县和昌阳县。唐代属河南道东牟郡牟平县、莱州昌阳县,唐武德六年(623年),于今郭城设廓定县治,不久即废。唐贞观元年(627年),废观阳不复设,故名废城,后演变为发城。后唐庄宗年间(923—925年),改昌阳为莱阳。宋代属京东东路东牟郡牟平县、莱州莱阳县。金代属山东东路宁海州牟平县、莱州莱阳县。元代属山东东西道宁海州牟平县、益都路总管府莱阳县。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宁海州、莱阳县。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张家庄(今凤城)设大嵩卫,并先后于境内设海阳守御所、大山备御千户所、乳山寨巡检司、行村寨巡检司。清代属登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海阳县,隶属登州府。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道,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东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道废,直属山东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后,隶属山东省第七督察专员公署和鲁东行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9日,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胶东区东海专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隶属中海专署,是年9月,裁中海专署,复属东海专署。1950年5月,隶属文登专署。1956年,隶属莱阳专署。1958年10月,隶属烟台专署(后改称烟台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属烟台市。1996年4月29日,撤销海阳县,设立省辖县级海阳市,由烟台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