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大体都听说过,也经常有人拿过说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识,比如看到不义的战争,便会把这句话拿过来,指责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一方。
我不太关心战争,我只喜欢研究学问。我之所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出来,目的是为了提一个问题,就是这句话里提到的“道”指的是什么?
我这是在挖一个挺大的坑。这个“道”是说不明白的。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决定了这个“道”的不同意义。
我是研究《道德经》的。所以我的观点便是“得道我助,失道寡助”中的“道”便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那个“道”。
我接受不同的意见,只要别开口就骂。不同的观点进行友善的交流,对于双方来讲都会有所提升。
睁眼看人间,是我处世的态度。
为什么我把“得道多助”中的道认定为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呢?是因为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与二十二章是连贯的。在二十二章中,老子给尹喜讲解了“圣人抱一”之道,教导尹喜要学会“曲则全”的处世之良方。不争而善胜是天道规则,告诫尹喜要想在乱世遗世而立,就要遵循“柔弱胜刚强”的天道。
尹喜对“圣凡有别”的了初步认识,但对大周之乱依旧不解。大周六百年江山,何以风雨之中已经飘荡如尘?
老子为了解答尹喜这个问题,便有了二十三章的内容。
希言自然。老子实诚,头一句就点了问题的关键。希当少讲,少讲话,遵循自然之道才符合天道规则。换在现今的白话文就是别折腾。
大周之乱便是从折腾开始,烽火戏诸侯的乐子,失了人心。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句话可不简单。要是能够入了心,对于内心的强大可有用。面对困难的时候,想一想这句话,心里就知道再大的困难也有过去的时候,咬牙坚持就是了。不放弃努力,相信无常和天道,有了信心,便有了努力的勇气。
为了打消尹喜的怀疑,老子继续解释。飘风和骤雨都是谁造成的呢?老子回答说是天地。可是以天地之力,飘风也不能刮了整天,大雨也下不了一早上。天地之力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事,何况于人呢?
这里老子隐藏了一个细节。老子讲天地之力用的是飘风和骤雨,在他转到“何况于人乎”之时,这里的人所做的事肯定不是飘风和骤雨,而是人可能要做的事。
逻辑关系便是天地之力也不能让飘风和骤雨持续,那么人所做的那些事,能够长久吗?
不再细说。这里提到的一点,是要仔细思考的。
尹喜问老子,那应当如何去做呢?
老子便告诉尹喜要守大道。
老子用“从事于道、德、失三方面描述了大道表现出来的形式。”即“道亦乐得之,德亦乐得之,失亦乐得之”。这几句没有什么复杂的内容,与释家的因与果差不多。
回到本文的开头,为什么我会说“得道多助”的道便是老子所讲的道呢?看老子本章的尾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我想写出此句时,老子应当是扶着楼观台的栏杆,回首东望,大周烽火狼烟,造成这一切的不就是“信不足吗”?起点不就是“烽火戏诸侯”吗?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戏耍诸侯便是失信,失信便再无信可言。这便是老子的天道,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